地点
诗文库 创作地点
涔阳873年 唐末 · 司空图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楚田人立带残晖,驿迥村幽客路微。
两岸芦花正萧飒,渚烟深处白牛归。
药山三咏 其三 雷满(原作地,据何校、道光本改)1128年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英雄割据老渔师,习气难忘凿此池。
尚想兴酣高会处,投身下取酒杯时。
梁山观音寺东汉梁松驻军之地,有庙)1128年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
大士当年白鹿驯,宝坊千古閟松筠。
风流帝婿膏粱客,也解来为护法神。
澧阳寓天宁僧舍有感 其一 1128年11月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常诵离骚澧有,那知谪宦憩其间。
片云只鹤风方急,只恐飘零过别山。
澧阳寓天宁僧舍有感 其二 1128年11月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此身又复寓精庐,丈室萧然一物无。
每见招提心即喜,前生真是老浮屠。
深省轩在丈室之西余为名之1128年11月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轩槛虚明丈室西,丛筠佳木翠阴垂。
游观物物皆深省,岂在闻钟欲觉时。
见报以言者论六事其五皆靖康往故其一谓资囊士人上书以冀复用谪居海南震惧之馀斐然有作 其一 1128年11月4日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力小安能胜万钧,退藏深渺欲全身。
大恩不报有馀责,何必烦言浪指陈。
见报以言者论六事其五皆靖康往故其一谓资囊士人上书以冀复用谪居海南震惧之馀斐然有作 其二 1128年11月4日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非才自丏罢钧衡,百念灰寒岂复萌。
刚道资囊上书者,不知谁继颍川生。
见报以言者论六事其五皆靖康往故其一谓资囊士人上书以冀复用谪居海南震惧之馀斐然有作 其三 1128年11月4日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尼父乘桴居九夷,管宁浮海亦多时。
古来圣贤犹如此,我泛鲸波岂足悲。
见报以言者论六事其五皆靖康往故其一谓资囊士人上书以冀复用谪居海南震惧之馀斐然有作 其四 1128年11月4日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功似赞皇犹远涉,智如鹤相亦来游。
世间万事非人力,只有安心百不忧。
见报以言者论六事其五皆靖康往故其一谓资囊士人上书以冀复用谪居海南震惧之馀斐然有作 其五 1128年11月4日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苏子曾为海上仙,群龙三复绝韦编。
我今日对羲文语,却恨公书取次传。
夹山能老1128年11月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相逢千偈口澜翻,已是亲曾到夹山
猿鸟可能知祖意,飞腾青嶂碧岩间。
药山三咏 其一 问道室1128年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骨相崭岩心已安,松林谈道不胜寒
习之不会高人意,便作天云瓶水看。
药山三咏 其二 伏牛庵1128年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侍者何须召二空,一元调伏自知风。
轩然栋宇翚飞处,何似当年竹中。
仲辅赋西郊见寄次韵作南征赋报之1128年11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八二、《梁溪集》卷三、《历代赋汇外集》卷九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承嘉惠以南征兮,动去国之离愁。
远故园而回首兮,惊岁华之再
庐阜之环秀兮,俯大江之东流。
登黄鹤而遐瞩兮,发孤照之寸眸。
吞云梦于胸中兮,怀浙河于醉里。
怅离群而索居兮,寄相思于一水。
佩兰芷之芬芳兮,狎樵渔于汝尔。
终系羁而未释兮,类蹩者之愿起。
天恩之宽大兮,犹坐靡于廪食。
驰精爽于淮濆兮,飞梦魂于漠北。
怅曷日而归休兮,遂东山之钓弋。
老苒苒而将至兮,岂佳时之再得。
尝承教于君子兮,窃希风于古人。
慨抚卷而击节兮,如意气之相亲。
每终篇而自喜兮,觉诗成之有神。
惟深藏而密寄兮,惧夫妒者之瞋。
顾戎马之崩腾兮,方四郊之多事。
洞庭而伤怀兮,望九疑而增思。
湘流而适澧兮,灵均岂其前身?
续《离骚》而赋《远游》兮,愿承芳于后尘。
与日月而争光兮,庶此道之弥新。
澧州吴元中1128年11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二八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某顿首拜启元中观文相公大孝服次:叙慰已具前幅。
岁暮阴寒,不审孝体何似?
伏惟动履支持。
违去言色,于今三年矣。
靖康秋末,尝辱长芦所赐书,时大旆既行,区区亦有云安之谪,一向奔走道涂间,不获修问,瞻仰之怀无终食置也。
今春承命来武昌,道中忽闻先丈太中遽弃荣养,闻问怆悼,良不胜情。
惟公纯孝天至,而终天之别,隔绝殊方,复阻奔赴,永惟哀慕,荼毒何以堪?
此人生忧患,一至于此,天之佑善,理实可疑,奈何奈何!
念欲俟至武昌,专人布慰,适道路间关,秋初才及郡境,复澧阳之移,故尔后时,负负而无可言者,照遇之厚,当有以恕察之也。
某迂陋有素,惟公知之。
闻有尹京之召,率湖南义旅以辅王室之难,次江淮间,乃闻都城陷没,二圣远狩,痛愤几绝。
睹上登宝位赦书,悲喜交集,第欲一至行在,觐新天子,即丐归休。
而途中闻有告廷之命,虽特达之知,自视阙然,尤不敢当。
既而力辞不获,黾勉就职,才两月馀。
夙夜罄竭,庶几补报万一,而疏拙寡与,动辄龃龉,自度终无以仰副圣主委任之意。
方时艰难,不敢贪恋宠禄,备位妨贤,虚受天下之责,力求退罢,幸蒙矜从。
而论者纷纭不已,其言可骇可愕,赖上睿明,有以照察其无他,俾居武昌,德至渥也。
及兹例迁,复得澧浦,深僻远江,虽使自择,不过如此。
念思省咎,日以感惧,正恐孤危之踪,不能久安于此;
不然,息肩杜门,洗心悔往,知四十六年之非,而图日新于来者,何幸如之!
追思靖康相从于廊庙,如一梦间。
既去之后,国家变故遂至于此,虽欲效其区区,何可得哉。
当时动为身谋,争宠利而舞智以御人主,误国败事者,今皆安在?
吾侪正如救焚,固愿出力于燋头烂额之间,至于力之所不能致,则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尝观古人处天人之际,未尝不尽其在人者;
至于无可奈何,则归之于天。
西汉有王氏之祸,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之祥,见于成、哀间,知数者言汉当再受命,故哀帝改号「陈圣刘」,几以应之,岂非天乎?
然时有刘向,拳拳纳忠帝室,专以远外戚、进宗族为言,虽遭深怨而不惧。
其后王章因日食之变,极论王凤,遂死狱中。
既更哀、平,而王氏遂以篡汉。
李唐有武氏之变,其兆已存于宫中,李淳风尝言于太宗,而滥徐君羡之诛,几以应之,岂非天乎?
然而则天之立,褚遂良、长孙无忌、来济、郝处俊之徒,力争之,皆以贬徙,其后上官仪高宗之怒,将草诏黜之,竟不果而死。
既废中宗,武氏遂以革唐。
向使刘向、王章之言,成帝能用之,不用外戚,虽既用而又抑之,则必无王氏之祸;
使高宗能用褚遂良、上官仪之言,不立武氏,虽已立而黜之,则必无武氏之变。
然而数子者其意虽切,而言卒不用、事卒不可止者,天也;
言虽不用,至于斥逐以死,而数子卒不改悔者,不以天废人也,君子以谓知所守。
靖康之事,大概类此。
然小人之乱邦,必至于国家俱敝而后已,可胜叹哉!
吾辈在宣和末,变故汹涌,是身已当死于兵革之间;
靖康末,谗谮沸腾,是身已当死于斧钺之下;
得至今日,皆其馀也,已为幸人,夫复何道!
然有不解于心者,两宫远狩于绝域,群生方困于兵戎,王室之危若缀旒然,此所以终夜不寝,痛悼而寒心者也。
惟公精忠许国,乃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虽藐然哀疚之中,此意岂少忘哉。
峨山于岭外为善地,于今日为乐土,其风物见于柳子厚所作山水记中,似亦不恶,燕处想能安之。
顷得信斯书,报眷聚已往,骨肉皆在目前,尤非细事。
某待罪于此,不敢弛担,傥遂度岭得密迩,良幸。
第贱累辈皆留浙中,累欲挈来,正恐踪迹不定,故久不果,亦姑听之耳。
崧老昨邂逅于庐山,相从十馀日,颠沛中道力益坚,殊可畏仰,有书致左右,今纳去。
世路方难,未有会晤之期者,此情何量。
敢冀节抑哀慕,为天下自重。
谨奉状,不宣。
某再拜(《梁溪集》卷一一一。)
之:原无,据右引补。
澧阳许崧老1128年11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二七、《梁溪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某顿首启崧老宫使右丞台座:岳阳人还,奉十二月五日所赐教,审闻钧候胜常,感慰无喻。
岁华改新,伏惟茂对令辰,拥培殊祉。
某待罪澧阳,才息肩,复闻有海南之行,不胜惶惧。
束装俟命,即上道,然传报已久,而命犹未至,益以震悚。
章疏不知曾见否?
大槩以六事为言,其五皆靖康往事,其一谓罢黜不当,迂路归无锡,且与县官饮宴惠山,复资囊士人上书诋朝政得失,冀复召用。
所以屏之海外,坐此而已。
方建炎秋八月丐罢相而归,至十一月始有落职之武昌指挥,则当其未谪数月间,不归其家,将安归乎?
惠山靖康间所赐,以为功德院,一诣饭僧,初未尝与县官饮宴也。
至资囊士人上书言事,冀复召用,此岂理也哉?
是身许国已久,方宣和末变故汹涌,及靖康中谗谤沸腾,分甘死矣,得逮今日,皆其馀也,岂复吝惜?
然圣主在上,睿知日跻,如日中天,而万物毕照,终冀蒙察,死且不朽。
自古贤智不能自免者多矣,况以疏陋之姿,而值艰危之际,进不量其材力,退遂至于颠隮,罪大谪轻,夫复何道?
数舍之远,无缘一别,情可量也。
前蒙借示《春秋集传》,玩味谛绎,心舒目明,不能去手。
此书黯闇久矣,今乃灿然,非精思深考,超诣自得,何以及此?
叹服无已,辄作数百言书于后引之末,未知是否,殊愧率尔也。
然前书所谓犹有疑者,窃恐未免有求之太备、索之太过去处,而三《传》之说亦有邈焉与经相违者,正当信经而不信传,痛删去之,然后圣人之意明,不当尚取其近似之说,以亏一篑之功也。
愿试陈一二,以质所疑。
孔子因鲁史而《春秋》作,于史之阙则亦阙之,所谓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若桓四年不书秋冬,十五年夏五不书月,十七年五月不书,此皆史之阙文,故圣人因而不书以志阙。
若于不书秋冬、不书月、不书,取诸成岁及辰计之数,求其义而为之说,则恐求之为太备。
孔子作《春秋》,于天地灾祥必谨书之,使畏天者知其故而恐惧修省,故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若书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地震山崩之类,此皆德政不脩、有所感召而然,故圣人书之以记灾。
若于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言霸统将兴而兆齐小白;
甲辰甲午地震,言素王终始而生死孔子
于沙麓崩,言晋文公将霸之祥而地理决,则恐索之为太过。
三《传》之说,固有与经相违而可信者,如经书赵盾弑其君,而传言之罪在于出不越境,反不讨贼而已;
经书许世子买弑其君,而传言买之罪在于不尝药而已。
弑君,大恶也,圣人正其罪而书之,岂苟然哉!
虽三《传》之说与经不同,或可信者,近于义故也。
至经书襄七年公会诸侯于鄬,郑伯髡顽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鄂,而传言子驷杀之。
《左氏》谓子驷忿郑伯不礼,使贼夜弑僖公,以疟疾赴于诸侯;
《公》、《谷》则谓郑伯将会诸侯以从中国,而其臣欲从楚,故弑之,所以不书,「弑」者,为中国讳也。
夫以不礼于其君与所从不同之故,遂成弑君之恶,恐不若是之甚。
《左氏》载八年楚师伐郑,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子孔、子憍、子展欲待晋。
子驷曰:「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
晋师至,吾又从之。
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
牺牲玉帛,待于二境,以待强者,而庇民焉。
寇不为害,民不罢病,不亦可乎」?
由是观之,则子驷亦无必从楚之意,将会诸侯,遂先弑其君,何哉?
《左氏》第言子驷弑僖公,初不言经所以不书弑之义,而《公》、《谷》言之。
夫春秋二百四十年间,弑君三十六,孔子皆正其罪而书之。
弑君而贼不讨,则不书葬,以责其臣子。
今书郑伯髡顽如会,未见诸侯,丙午卒于鄵,又书葬郑僖公,则僖公欲会诸侯,未见而卒尔,理甚明白。
三《传》之说,皆不可信,当悉删去之,以经为信可也。
某尝谓介甫作《字说》,其发明义理之学甚深,然人得以议之者,以求之太备故也。
古者六书有象形、谐声、转注、假借、会意之类,而一切以义训之,故不免有穿凿之患。
然则《春秋》因史之阙文略而不书者,存而不论,勿求之太备则善矣。
又尝谓汉儒言灾异,其指陈天人之际甚明,然后世得以议之者,以索之太过故也。
惟先格王正厥事睹天地之变,则侧身脩行以应之,而汉儒一切引类为之说,故不免有附会之弊。
然则《春秋》于天地之灾祥谨而书之者,论其大意,而不索之太过,则善矣。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
信道之笃,取舍于经者犹如此,而况于传乎?
三《传》独《左氏》躬见鲁史,公、谷乃得于传授
《春秋》书「君氏卒」以讥世卿,《左氏》乃言君氏为隐公之母,善学《春秋》者去而弗取,则郑伯之弑,讵可信哉?
是三者,窃意以为如此,未敢必也。
承切磨之喻,故不敢自隐,或有可采,愿无以人废言;
其或未然,却告垂诲,幸甚。
方幸江、湖间,相去不远,书问往反,可以资讲贯之益;
今乃屏之海外,邈无还期,离群索居之念,宜何如哉!
世路方艰,千万为此道自重,不宣。
某再拜。
李萧远中书1128年11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三○、《梁溪集》卷一一四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某再拜萧远郎中执事:顷于王尧明处讲闻甚久,愿见未遂,每深驰情。
辱书所以,慰藉勤渥,佩服无谕。
凝寒,不审动静复何似?
某疏拙寡与,适当国步艰难之,进无持危扶颠之策以副图任之意,退无防患弭谤之术以为保身之谋,仰荷上恩宽覆,处之江湖善地。
兹者移居澧阳,虽使自择,不过如此,感惧之深,夫复何道!
承诲以读《易》之学,厚意何以当之!
士固有终年同处,初不相知;
亦有未尝会面,而意气吻合者。
执事初无一日之雅,而遽以二书告之,非意气相期,何以及此?
忧患之馀,正欲以此洗心,第鄙暗未能有所悟解,愿以深所得者发药之,幸甚!
沔、澧相去不远,傥得少安,继此可以通问。
岁云暮矣,切冀良食自重,不宣。
某再拜。
题所书法华经普门品建炎三年正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梁溪集》卷一六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
诸佛菩萨不舍慈悲,不厌生死,以济群品。
而观世音菩萨悲愿洪深,与十方法界众生有大因缘,能施无畏之力,为诸众生之所依怙。
故《普门品》言,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即理而言,所以表法。
谓如一念热恼,即落火坑;
一念变异,即飘堕罗刹鬼国;
一念瞋毒,即为蚖蛇恶兽;
一念贪恨,即为恶人怨贼;
一念杀害,即为刀杖;
一念系缚,即为杻械枷锁。
而观世音者,岂异人哉?
称其名号,观其音声,旋倒闻机,反闻自性,则诸苦皆空,应念解脱。
然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故有常念。
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者,随感而应,如影逐形,如响答声,真有火坑变成池者,真有脱罗刹恶鬼之难者,真有刀杖段段坏者,真有杻械自脱者,威神之力,不可思议。
佛如实说,非虚言也。
某遇先妣卫国夫人吴氏忌辰,既书《楞严经·观音圆通品》以施澧州夹山长老觉海大师善能,使置所建观音正法楼中,以资冥福;
又书《法华经·观音普门品》以遗之,使瞻礼者知菩萨威神之力,不可思议如此。
二经相为表里,不可阙也。
理事双修,所谓观世音者,庶几人人见之。
建炎己酉正月七日书。
襄陵春秋集传后建炎三年正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梁溪集》卷一六三、《经义考》卷一八四、《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五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
孔子道大,天下莫能用,因鲁史作《春秋》,以俟后世君子。
虽其义难知,然大旨不过尊王黜霸,褒善贬恶,内诸夏,外四裔,志天道、谨人事而已。
《春秋》经世,其言简而法;
三《传》纬经,其说博而详。
简而法者,必待夫博而详者载事实,释义例,然后圣人之志因以不泯,而后世得以知之。
犹天之垂象,昭回森布,推步占验,非得甘、石之书,则何以仰观?
此三《传》之于圣人,所以不为无功也。
然三家者所闻见异辞,所传异辞,各有所长,而时有异同不合之说,则学《春秋》者宜精思深考,揆之以道,索之以理,取其是而去其非,则圣人经世之志得矣。
或者舍经而信传,则是得枝叶而忘本也,弃传而观经,则是去甘、石之书而窥天也。
二者胥失,余患此久矣。
襄陵许崧老作《春秋集传》,取三家之说不悖于圣人者著之篇,而删去其所不然,又断以自得之意,有发于三《传》之所不能言者。
余得而读之,廓然如披云雾而睹天日之清明,灿然如汰沙石而见金玉之精粹,然后知三《传》果有功于《春秋》,而《集传》又有功于三《传》。
至于断以自得之意,则与夫三家者齐驱而并驾也,其于学者,岂小补哉。
噫,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盖笔削之际,游、夏不能措一辞。
使得其时而道可行于天下,则诛赏废置,宜如何哉!
虽不见行事,而垂之空言,犹足以使后世知君臣父子之道,故太史公曰:有国者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者而不通《春秋》之义,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者而不通《春秋》之义,必蹈于诛死之罪。
其实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被之空言不敢辞,然则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欲尽心焉,当自此书始。
建炎己酉岁正月五日武阳李纲书。